佛学千问

钵作为法器有何功用?

2016
01/28
17:39
评论
    钵,比丘六物(三衣、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称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应器、应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

    其种类有铁钵、瓦钵之别。持钵行乞称为“托钵”。由于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故钵亦称应器。

    《四分律》卷九中提及钵之种类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钵。”该书卷五十二中说,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简别在家和外道。《五分律》卷二十六谓不使用金银七宝、牙、铜、石、木的钵,若使用金银乃至石钵,则犯突吉罗,若使用木钵,则犯偷兰遮,若如外道之使用铜钵,则犯突吉罗。仅准许使用铁钵、瓦钵、苏摩钵。所谓泥钵、瓦钵、苏摩钵,皆是同类之物,苏摩钵是就产地而命名的。

    钵的颜色,应熏为黑色或赤色,即《四分律》所说的黑钵、赤钵。其容量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托钵僧钵的大小都是依个人食量而定。

    戒律中规定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

    钵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与钵配合使用的还有“钵支”,是为防止倾斜,或易于捧持的支架,“键铬”是套在钵里的小钵,通常有三个,套装在钵中,用以分装不同的饮食;“钵袋”又称钵囊,是包钵的袋子,僧侣可将钵装于其中,挂于肩上,便于携带。


关键词: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