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千问

密教在印度是怎么形成的?

2016
02/13
12:23
阅读量收藏密宗
评论
    密宗是佛教和婆罗门教、印度教相融合的一种宗教样式;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俗信为其特色,是缓慢形成的。
    印度密教从诞生到占主导地位的整个历程,可分三个阶段:1初期阶段,所谓古密教或“杂部密教”时期;2.中期阶段,即纯粹瑜伽密教或“正纯密教”时期;3.晚期阶段,即密教分化产生金刚乘、时轮教时期。
    所谓古密教或“杂部密教”大致相当原始佛教晚期和部派佛教时期。在此一时期,佛教中出现了密宗的萌芽。咒术本来是一种远古的、流行于印度民间的原始信仰,释迦牟尼在开创佛教时,对这些咒术、密法是采取抑制和排斥态度的。但后来随着佛教教团的扩大,不少推崇咒术密法的婆罗门教徒进入佛教,对佛教产生影响,使某些咒术,如所谓“治毒咒”、“治齿疼咒”、“保佑身体得安慰的善咒”等,已个别地被佛教采纳。
    公元六七世纪之后,大乘佛教已开始密教化了,也就是说,密教已走上独立成长的道路,并作为独立的思想系统而存在。这是由于公元四至五世纪印度笈多王朝时期,诞生了一种新的宗教哲学体系——印度教。印度教是在植根于印度社会的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纳某些佛教教义而形成的。它具有教义简易明了并和传统宗教观念相汇合的特点,因此容易被人接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之,大乘佛教在教义上也做了某些修正,强调“慈悲众生”,人们只需单纯信仰、向菩萨念经祈祷便可得福。僧侣亦从繁琐教义的传播者变成人和菩萨的媒介,具有了术士和神巫的性质。再者,“菩萨”与人之相交,已有了“染”的性质。这些都是使佛教趋向密教化的关键因素。所谓“正纯密教”的形成就是大乘佛教密教化的标志。
    “正纯密教”的进一步发展,又分化出金刚乘和时轮教,即所谓晚期密教“左道密教”。金刚乘,沿用了印度教性力崇拜的形式作为“成佛”的途径,实行男女双修法。随后,密宗把世俗化、大众化的金刚乘予以系统化形成所谓的时轮教。至此,密宗形成了它的完备形态。
关键词: 印度 密教 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