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室之谜是怎么解开的?
“敦煌石室”中出土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宗教、语言、文学、社会经济等,都是取之不竭的宝库,已成为今日“敦煌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这些文物为什么要封存在石室内?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敦煌是古代西北地区的重镇,历来是西部各族争抢的地盘。每逢大的战乱,管理莫高窟的僧侣都要外出避难,寺院因而荒芜。公元十一世纪初,党项族的势力日趋强盛,战乱危及敦煌,僧侣们在外逃之前,匆匆忙忙把大量的文书、经卷、佛像和法器等,置放在一个洞窟的附窟内,外面用砖块封堵,并敷上泥巴,绘壁画以掩盖,使看不出有封堵洞窟的迹象。公元一0三五年,党项族创立的西夏国,占据了敦煌地区,这个藏经石室得以悄然存留下来。
西夏以后,敦煌日益没落,这一先前的佛教圣地被人们淡忘了。后来敦煌再次引起人们注目,主要归功于一名道士的意外发现。清代道光帝时期,在莫高窟下寺有一名叫王圆篆的道土,是湖北麻城人,因为家乡连年干旱,便跑到西北做了道士。王道士化缘得来一批钱,他决意做些“功德”,因此找来一班当地工匠,让他们把佛窟改造成道教的礼拜场所。然后,工匠开始清扫洞窟里的积沙。公元一九00年五月二十六日上午,当清扫第十六窟甬道的积沙时,藏经洞被发现了。
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写本,包括汉文的三万卷,吐蕃文的一万卷,另外还有梵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等文字的写本,汉文写本中有佛教经典、儒家经典、科技史料、社会文书、文人文集等。藏经中还有大批的绘画和刺绣作品。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宗教、语言、文学、社会经济等,都是取之不竭的宝库,已成为今日“敦煌学”研究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