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千问

什么是石窟艺术的“凉州模式” ?

2016
02/13
13:06
评论

    公元四世纪末,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龟兹高僧鸠摩罗什留居凉州达十七年。凉州佛教源远流长,至沮渠蒙逊于公元三九七年一统凉州后,臻达极盛。沮渠氏一脉笃信佛教,沮渠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他曾为母凿丈六石像,可能就是州南百里外的“凉州石崖瑞像”,即凉州石窟。蒙逊之子茂虔出任酒泉太守时,曾在酒泉“起浮图于中街”。

凉州石窟
凉州石窟

    凉州系统的佛龛造像,大多源自新疆地区。凉州牵制西域由来已久,前秦吕光夺取龟兹后,龟兹与凉州往来日益频繁。凉州佛教也和于阗关系密切。龟兹、于闻为西域的佛教重镇,龟兹盛行小乘,多开凿石窟;于阗盛行大乘,多兴建建佛寺。石窟艺术中的大型佛像、方形塔寺窟、上下分栏的壁画格局,上层交脚弥勒、下层坐佛龛的处理、主佛列像以及小乘题材的释迦、交脚弥勒、思惟菩萨、大乘题材的千佛等形象,均来自这两个地区。因此,龟兹、于阗体系的佛教及其艺术,于新疆以东首先融会于凉州地区,形成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石窟模式——凉州模式。
关键词: 石窟 凉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