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分布有什么特点?
中国石窟开凿始于公元三世纪,盛行于公元五至八世纪,至公元十六世纪基本终止。它们主要分布在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新疆(古代西域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地区,另外在南方也有零星分布。
新疆地区是中国接纳佛教较早的区域,最早的石窟便出现在该地。新疆地区的石窟主要散布在天山以南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一线。较为集中的三个区域是:1.古高昌地区,即今吐鲁番附近。2.古焉耆地区,即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3.古龟兹地区,即今库车、拜城一带。
黄河流域地区是中国石窟数量最庞大的地区,主要有如下区域:1.甘肃东部地区。有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等。2.陕西地区。这个地区是北方晚期石窟较为集中的地区。比较早期的有公元七世纪开凿的彬县大佛寺石窟、耀县药王洞石窟。晚期(十一至十二世纪)开凿的有黄陵万佛寺石窟、郫县阁子头寺石窟。3.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从北魏起承袭关系清晰,时代特征显著,而且造像数量庞大,充分显示了佛教艺术逐步中国化的进程。开凿于北魏时期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对佛教有不同的偏向,北方偏重于宗教修行,流行修禅观像,所以开凿了大量的石窟;南方偏重于佛教义理的争辩,所以石窟开凿较少。现在存留下来的南朝石窟仅有南京栖霞山石窟和剡县(今浙江新昌县)石窟。
南方的石窟到唐代才多起来,唐代以后的石窟更是以南方居多。这是因为唐代末年发生了“会昌法难”,中原地区佛教受到巨大打击,并且此时流行的禅宗不重视开窟造像。石窟开凿的重点转移到受影响较小的边陲地区,如四川、江南和西北等地。
关键词: 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