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石窟为什么多由历代帝王倡导兴建?
与外国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宗教始终未曾以绝对权威支配过国家的政治生活,形成所谓“国教”。与此相反,教权服从于世俗权力,或者说教权与世俗权力紧密配合,是中国宗教史的显著特点。
从西魏文帝为文皇后乙弗氏“凿麦积为龛而葬”(现为麦积山四十三窟)起始,北方大石窟还有凿窟为陵墓的功能。北齐响堂山石窟,即曾凿穴以容高洋灵柩。此习一直沿袭至唐代龙门石窟。如是,一些知名的大石窟由帝王倡议兴建,便不难领会了。
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佛教状况不尽一致。在南朝,是“沙门不拜王者”。照佛教教理,一个人出了家,皈依了佛教,就只敬奉三宝而不敬父母君王,姓氏和年龄也分僧俗。而北朝的佛教,却具有浓郁的国家政治色彩,即佛教更紧密地附属于世俗权力,为国兴利,为帝王祈福,乃首要之义。
武州山自魏明元帝开始就是为帝王祈福的神山。
比如云冈石窟于大同城西武州山麓开凿,并非随意选择,乃是因为武州山自魏明元帝开始,早就是为帝王祈福的神山。明元帝以僧人法果为道人统,命“沙门敷导民俗”。正是这个叫法果的和尚,以北魏最高佛教首脑的身份,率先参拜皇帝。他有一句名言:“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魏书•释老志》)
把当今皇帝当作如来参拜,原因是皇帝不仅好道且“能鸿道”,有利于佛教的顺利发展。有这种理论还要予以实践,中国历史上首位废佛的太武帝逝世后,文成帝即位(公元四五二年)元年便下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此风一开,愈益炽盛。龙门宾阳三洞,即宣武帝景明初年(公元五〇〇年)为高祖、文昭皇太后各开凿的一所,与后来为世宗开凿的一所并称为“宾阳三洞”。从西魏文帝为文皇后乙弗氏“凿麦积为龛而葬”(现为麦积山四十三窟)起始,北方大石窟还有凿窟为陵墓的功能。北齐响堂山石窟,即曾凿穴以容高洋灵柩。此习一直沿袭至唐代龙门石窟。如是,一些知名的大石窟由帝王倡议兴建,便不难领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