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千问

禅宗如何影响理学?

2016
02/13
11:54
阅读量收藏禅宗
评论
    禅宗阐述佛教心性学说和儒家人性论的不同,对理学中陆王一派(心学)具有更深的启示意义。

    佛教对理学造成起直接影响的是禅宗

    一般认为,理学的基本范畴“理”、“事”等概念出自华严宗,但华严宗在宋代已走向衰微,有关典籍散失殆尽,倒是禅宗表现出相对的繁荣。宋代禅宗往往兼习华严教义,阐述理事(体用)关系。实际上,宋儒主要是通过与禅僧的频繁交往,才接受华严理事关系说的。据《居士分灯录》上记载,禅僧圆悟克勤曾在荆南谒大官僚张商英,二人“剧谈华严要旨”。圆悟克勤说:“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他还告诉张商英:“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减,始好说禅。”这是圆悟克勤借用“四法界”学说对张商英说禅,而实际上,禅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华严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俗无碍”的境界。

    禅宗各派中,跟华严宗学说最接近的是曹洞宗。理学家们反复申述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跟曹洞宗“五位”学说的核心“君臣五位”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君臣五位”意在说明体用(理事)的圆融一致,并觉得惟有这种圆融一致的体用关系方能“君臣道合”。


    佛教不注重社会改造,而注重个人内心的宗教修养。至隋唐时,佛教已具有了完备的心性学说体系。宋代禅宗的心性论几乎是以洪州禅“性在作用”、“触类是道而任心”为基础,结合孟子的性善说建立起来的。北宋禅僧金山昙颖撰有《性辩》一文,他的看法是,儒家学说穷理尽性,与禅宗的“顿悟”学说有一定差距;“理”和“眭”因为不是知识所能及的领域,所以是不可“穷尽”的,只能作神秘的体验。依禅宗来看,性无所谓善恶,说善恶为的是方便。这种思想虽旨在阐述佛教心性学说和儒家人性论的不同,但它对理学中陆王一派(心学)具有更深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禅宗 理学